Friday, January 15, 2010

義守交換心得

義守交換心得 




在我來臺灣之前,許多人問我你為什么要來臺灣。說實話,當時只是抱著要出去看一看的心情申請,對于能有什么樣的收獲,自己也沒有太大把握。可是在臺灣度過了四個月的時間后,我很清楚,來臺灣來對了。


交流生這個身份本身就是一種收獲。融入一個新的環境,跳出原來的教育體系,讓我有一個機會比較。在義守的每一天,我都會藉由義守大學這面鏡子,來審視我在廈大的學習和生活。我發現自己以前的一些態度和價值觀都值得再商榷,這段交流經驗,讓我很清楚的知道了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回答廈大之后,必將有一個很大的改變。


義守大傳系的教育體系跟廈門大學的很不一樣。每一個人都是多面手,新聞采寫、攝影、拍片、廣告設計、數位出版統統都要學。相較而言,義守大學的同學在實用技能上非常有競爭力。這一點很值得我向他們學習,而跟我一起上課的臺灣同學也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義守大學老師跟學生的互動也比廈門大學更為緊密和有效。office hour和線上教學系統的結合,使得老師和同學的溝通毫無障礙,方便又高效。我也見識到義守大學老師的工作態度,為了解疑答惑,午餐可以拖到下午3點,為了批改作業,可以一個周末都泡在學校的研究室。有這樣的老師,實是所有義守大學同學的福氣。


至于校園外的生活,也是這次臺灣之行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沒有像其它同學那樣每個周末都四處奔波,可是也走了不少地方。在這個部分,我覺得走的地方多少并不重要。收獲多少在于自己的態度,在于是否用心體會這里的社會百態。


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臺灣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社會。為什么大家都說臺灣都感覺到很舒服?我不知道答案,可是我可以用自己的體驗來加以佐證。就說在路邊店買奶茶好了,冰的數量有無、少、多,還可以要求有無糖、微糖、少糖和正常,若是買的是熱飲,店員還會貼心的在奶茶杯外面套一圈紙墊。或許這在臺灣同學看來不算什么,可是臺灣在我腦海中的印象就是從這樣一個個的小細節中積累出來的。


還有,圖書館里查詢電腦旁邊可供利用的小紙條,店家的自動門,隨處可見的殘障設施。臺灣社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板和范本,值得我們去細細體會。


或許是由于臺灣地域很小,從來臺灣的第一個周開始,我就訝異于臺灣如此之多的藝文活動。明星演唱會、各種展演活動、戲劇、音樂會、名人演講等等,我現在還在感嘆時間不夠用,還有許多想看的沒有看到。這些藝文活動的范圍很廣,從百老匯到布袋戲,從林懷民到Super Junior,如此多的文化類型在這里匯聚。從這里,我看到了文化的包容。這么豐富的資訊,使得臺灣在華人世界里,始終在文化領域保持著領先。


最后,有關敏感的政治問題,也是赴臺交換生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在跟臺灣同學的交流中,我想我們都有一個共識。歷史畢竟是歷史,發生了就無法改變。但是交流還是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搞懂對方在想什么,更重要的是,為什么這么想。在臺灣的時間里,我又接收到不少以前不甚了解的資訊。這有些改變了我對臺灣的印象。或許由于各自的立場,我們有自己的原則。可是至少我了解了臺灣民眾為什么會這樣做這樣想,我知道這里面的邏輯和歷史淵源。在這個基礎上,就更能為對方考慮,也更容易互相理解和互相信任。對于兩岸的前途和命運,也就多了一份信心和坦然。


我要感謝在這四個月時間里給過我幫助的所有義守的老師和同學。感謝你們的關心和照顧,讓我這四個月的交流經驗更增添了一份精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